作者: 发表时间:2017-06-30 01:06:12 阅读:38次
【内容摘要】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移驻北平,毛泽东提出“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并喻此为进京“赶考”。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赶考”情结,践行“两个务必”,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奋力拼搏,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面向未来,我们仍需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在新的执政考试面前争取“考试合格”。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和依靠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超越自我的“赶考”史。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并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发出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的誓言,并形象而深刻地喻此为进京“赶考”。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
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耐人寻味的是,使毛泽东辗转反侧思索的,并不是退居溪口老家,想和共产党最后一拼的蒋介石,而是300年前的李自成。他在中国革命全面胜利之际,没有停留在胜利的喜悦,而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充分认识到,党所肩负的任务是更加繁重的,党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赶考”是毛泽东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其情怀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全面执政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他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政权的巩固问题,他认为胜利后居功自傲是导致政权腐败,并最终走上覆亡之路的重要因素。他在《学习和时局》这篇讲演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5年7月,“七大”刚刚开过,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他有感于共产党蓬勃发展的朝气,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对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事不卖力。也许那时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由少数养成多数,到养成风气,虽有大力,无法扭转……”他希望中共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沉思片刻,坚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条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穿着千纳百补的衣服,住着延安的土窑洞,过着简朴的生活,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敏锐的洞察力,他豪迈地说: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能够打天下,而且能够治理天下。
那时,延安的生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全国的大城市和主要的交通干道都被国民党占领,无论解放区的面积和人数,还是解放军的兵力和装备,与国民党相比,都有天壤之别。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为图生存、谋发展,奋斗是唯一出路,也只能用不懈奋斗的精神战胜客观环境和条件。因此,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谈话也仅仅停留在一个思考的层面上。
1949年全国革命胜利在即,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为人民长久执政、执好政,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便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实践课题。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并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针对“四种情绪”和“糖衣炮弹”,毛泽东严肃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正是由于我党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始终牢记“赶考”的使命,才有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局面。面对成绩,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进一步指出:“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对怎样才能不做李自成这一历史性课题所做的答案。“赶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永不懈怠、勇于迎接考验、争取更大胜利的坚强意志;蕴涵着共产党人严格要求自己,把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熔铸于党的先进性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严格标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执政观。
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两个务必”,自觉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共产党人的“赶考情结”并没有终结,而是被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被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光大。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1984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欣然命笔,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时隔4年,1988年11月,时任中顾委常委的黄镇受邓小平的委托来到西柏坡村,问候老区乡亲,了解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挥笔写下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1993年,社会各界捐资在西柏坡建立纪念碑,碑名拟选邓小平题写的馆名中的“西柏坡”三个字,纪念馆又通过中央办公厅请示他,他欣然同意。
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党治国的经验教训,号召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克服腐败现象,并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通过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推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观念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也曾一度淡漠,导致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腐败作风蔓延。要改变这种奢靡之风,必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邓小平在1989年3月尖锐地指出:“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这是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强调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如果说第一次历史性转折的中心任务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走向社会主义;那么,第二次历史性转折的中心任务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较之第一次历史转折,第二次历史转折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和考验更加严峻。一是,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且极不平衡的大国里,要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其艰巨性、复杂性是空前的。二是,为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和推进改革开放,这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动,使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三是,面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也正以“西化”、“分化”等各种手段干扰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将长期成为党必须面对的艰巨课题。
因此,我们必须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邓小平告诫我们,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只能靠全国人民一砖一瓦建成,只能依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来实现。历史条件虽然变化了,但“赶考”精神并没有过时。
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坚持“两个务必”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并使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从严治党,执政为民,使“两个务必”成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1991年9月,他到西柏坡参观视察,着眼于治党、治国,严惩腐败,深化改革,提出“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条件,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我们党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压力;二是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制裁;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受挫。这使中国社会又一次面临新形势下的“内忧外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来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在中共中央旧址的军委作战室,他看到当年三个科共用三张桌子,挤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屋子里办公时,动情地说:现在一个科三个屋子也放不下了,应该学习当年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到西柏坡来,最感动的就是,我来到了毛主席当年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地方。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搞和平演变,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演变自己。只要我们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每一个党员干部要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各种风浪的考验。1994年12月18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末,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衰落和不垮台的。”1997年1月29日,他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对于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来说,这也是对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的一种考验。”2001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进一步要求全党同志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2001年11月,江泽民到河北视察时,特别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使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赶考情结”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作风保证,从而保证了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取得胜利,向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
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肩负执政兴国伟大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还要不要坚持“两个务必”?2002年12月,履新不久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他明确指出,要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他在人民支前展厅,当讲解员唱起“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上战场……”这支在三大战役期间广为流传的民谣时,他感慨地说:“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
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了西柏坡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同与会代表重温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他说: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他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他要求全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再一次向全党敲响了政治警钟,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从而完成了政治上的寻根之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和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树立“赶考”的理念,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健身、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牢记“两个务必”,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
2011年7月,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结我党走过的90年的奋斗历程,概括为“三件大事”和“三大成就”,并指出我党所经受的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以及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此,胡锦涛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都要围绕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开展;强调党的生存基础——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纯洁性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并列为党建主线,并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信念,他履新不久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指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与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议的“六条规定”,有着惊人的相似。作风关乎党风,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我们党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冷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到了居安思危。2012年12月初,习近平视察广州深圳,带头践行“八项规定”,实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若言,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要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主动权。
当前,我党所面临的形势与当年从西柏坡北京时的形势极为相似:巨大的胜利与巨大的考验并存。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党内出现了居功自傲、虚骄浮躁的风气,还有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改革发展中错综交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仍然考验着我们,尤其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和冷静,始终牢记“两个务必”,长期奋斗,保持昂扬的“赶考”状态。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⑦新华社西柏坡12月7日电:《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2月9日第一版。
⑧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民日报》2003年1月3日第一版。
国家一级博物馆 | A A A A A 国家级旅游景区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Copyright 2018 - 2024 平山县正德文化培训中心 · 专注中国红色教育十五年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柏坡西路126-3 红色专线:18970600002 冀ICP备2023022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