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时间:2017-06-30 02:05:04 阅读:38次
历史碎片像是浩瀚长空点缀的星星,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它们散落在人的记忆中或蕴含在平常一物间,虽不及正史的凝重与浑厚,但正是这碎片珍珠般串起的星光,烛照着灵魂,启示着未来。在抢救历史的征途中,我切身感受着恢宏历史背后的细腻,感受到与老人对话之后的一次次精神体验,积攒起由无数碎片链接起的丰厚收获。
行走于历史碎片间,时常体味到老人对西柏坡别样的情怀。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小心翼翼地叩开万寿路甲一号院居住的李银桥、韩桂馨老人的家门,这是我第一次走访西柏坡历史见证人。听说是从西柏坡来的,两位老人都很高兴,仿佛见到了亲人一般热情。李银桥老人由于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他坐在轮椅上激动地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老人眼睛溢满了泪水,嘴里很吃力地反复说着“西柏坡、西柏坡”。
韩桂馨老人身体虽然瘦弱些,但精神矍铄,谈吐流畅。我向老人说明征集文物的意向,韩桂馨老人取出一件马褡子交到我手中。她说这个马褡子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使用的,由于行军环境艰苦,马褡子破损了,韩桂馨用细细密密的针脚缝上补丁继续使用。到西柏坡后,由于不用再行军,马褡子就光荣“退役”了,李银桥经毛主席同意将它收藏起来,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如今,这件马褡子静静陈列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厅里,向后人讲述着主席的峥嵘岁月。
这是我的第一次采访,最深刻的体会是见诸于史册的文字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历史见证人的讲述竟然让历史鲜活起来,这让我欣慰也让我备受鼓舞,从此开始了不停歇的脚步。
行走于历史碎片间,不断解密着西柏坡时期一段段历史细节。
记得在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将晚秋送出天津城,晚秋依依不舍地告别。画外音解说:晚秋就这样离开了。西柏坡,是她没有听说过的地方,那是她的目的地。”看到这个情节,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在那个艰险的环境中,晚秋是怎样到达西柏坡的呢。这个谜在我寻访到刘惠老人时,似乎才看到了答案。
当冒着料峭的春寒匆匆寻访到六铺炕时,刘惠老人已在会客室等了。老人白发苍苍,身体瘦弱。由于年纪的原因,她的表达能力和听力已经很差了。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责:三年前已有了线索,为什么没有早点来,如果早点老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好很多。所幸老人思维清晰,视力良好,当我把馆刊《西柏坡》送到手中时,她急切地翻看着。在刊物封底看到歌曲《又见西柏坡》时,老人用手指逐行的指认着曲谱,意外的是,她竟然有节奏地轻轻哼唱起来,脸上流露出的神往让我至今不能忘怀。我为老人轻打着节拍,却无法忍住感动的泪水。
刘惠老人说:“由于文哉在南京担任《中苏文化》主编,长期写进步文章和翻译苏联著作,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并被列入黑名单,随时可能被捕或遭暗杀。中共地下党指示我们迅速从南京撤离。为了摆脱特务的监视,我抱着小女儿假装回娘家离开南京来到上海,文哉带大女儿借散步的机会登上了前往上海的客船。我们在上海会合短暂停留一天后,再从上海乘飞机赶往北平。他的女儿郁蕾说:“在北平,城工部的石岚接应了我们。他安排我们暂留北平,然后想办法为我们全家安排转移。母亲后来说,她和父亲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无论怎样都要带我和姐姐一起走。为了使我们安全转移,石岚为我们准备了两份证明,一份是假的即‘旅行证明书’,用于从敌人封锁线过关受检时使用;一份是用密写液书写的‘身份证明’,用于到解放区后证明自己的身份。”刘惠老人突然像接通了记忆一般,她指着女儿郁蕾说:“我们化妆成怀抱婴儿的难民,用假的‘旅行证明书’从敌人封锁线蒙混过关。密写的那份证明就藏在她的尿布中,抱着她就过去了。”后来,到达石家庄党的接待站后,刘惠老人从小女儿郁蕾的襁褓中取出密写的“身份证明”,证实后受到热情的接待,很快派车将他们全家送到了西柏坡。
行走于历史碎片间,不断填补着西柏坡历史研究的空白。
由于历史资料的短缺,西柏坡的历史研究存在许多空白,比如在西柏坡召开的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翻看《楚天都市报》,不经意间读到了关于田清波仍保存着当年妇女工作会议记录本的报道。我们如获至宝,在馆领导杨宏伟带领下,立刻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奔赴武汉。
在田老家,老人给我们讲述了那次会议的情况。她说:作为冀南妇女代表按照原计划,我们应在华北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再去西柏坡,后因敌机轰炸,我们提前到了西柏坡,参加党中央在这里召开的妇女群众工作会议。这次工作会议,由邓颖超大姐主持,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到会并讲了话。周恩来作了题为“五年左右打败蒋介石,五年左右建军500万”的报告,一连讲了几个小时。因是第一次聆听周恩来讲话,我听得特别认真,记录做得特别仔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都快被我记完了。
老人显得很激动,从抽屉里拿出一些资料,继续为我们讲述:怕自己记不全、记不准,会后我专门找来郭力文(后来曾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的笔记本一一对照、补充。郭力文是师范毕业,文化较高,记得比我完整。对照、补充之后,我又伏在炕上,将所有笔记重新抄了一遍。此后几十年,这本花了我不少心血的周恩来讲话记录一直伴随着我,我像爱护宝贝一样珍爱它。在我们的努力下,田清波老人把这份珍贵的纪录捐赠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历史的感召,精神的力量,我和我的同伴们已把抢救历史碎片当成我们不可或缺的职业追求,乐此不疲,笔耕不辍。先后走访了王丹一、王泉林、王书芳、田英杰、齐阙声等30余位历史老人,他们都无私地把自己珍存的历史讲述出来,汇集成一条西柏坡历史的长河,应着时代的发展奔流不息。回眸伴着星辰、踏着积雪走过的路,看着我们整理的30余万字的口述历史,他们的胸怀、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执着、他们捐赠的文物就像电影一样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镌刻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历史抢救工程中。他们让我和我们每一个从事抢救历史工程的成员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激励着我们在抢救历史的路上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国家一级博物馆 | A A A A A 国家级旅游景区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Copyright 2018 - 2024 平山县正德文化培训中心 · 专注中国红色教育十五年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柏坡西路126-3 红色专线:18970600002 冀ICP备2023022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