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手机版

西柏坡手机站二维码

西柏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研究

分享到: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刘主任
手   机:18970600002
联系人:李主任
手   机:13731075897
QQ:258374936
Email:258374936@qq.com
网  址:www.xibaipo.org.cn

西柏坡时期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与贡献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6-30 02:05:10 阅读:38次

内容提要】西柏坡时期,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可贵探索,积累了坚持团结统一、民主协商、民生为先、“两个务必”、改革创新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思想成果,丰富了西柏坡精神内涵,对党执掌全国政权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践途径,给正在孕育之中的社会建设注入了丰富营养,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经验,具有重要历史启示。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铸就了震古铄今的西柏坡精神和弥足珍贵的西柏坡经验。这精神、这经验,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蕴含着党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成果、光辉业绩、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宝贵经验的历史真谛,凝结着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艰辛探索、成功实践和深层规律,对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铸就了团结统一精神,凝结了党同心同德、巩固团结统一的宝贵经验

西柏坡时期是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党的历史上最为团结统一、最为和谐的历史时期之一。

党的七大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建党以来从未有过的坚强领导集体。在西柏坡,中央领导成员团结一心、和谐相处、相互体贴、相互尊重,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团结统一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来抓,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开展组织整顿,加强制度建设,使全党紧紧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并顺利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了组织保证。党紧紧依靠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同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精诚团结,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全党上下、以及党群、军民、干群的空前团结,形成了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实践中,党形成了一整套坚持团结统一的经验和做法,凝结成了党重视团结统一,强化思想教育,始终不渝保持和维护团结统一政治局面的文化氛围。团结统一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历史启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团结统一精神,形成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成就伟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加强政党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阶层之间、海内外同胞之间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业绩。团结是党的生命,是胜利的保证。要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党内的高度团结是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一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考问题、决定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要从团结出发,从大局出发,用大局检验,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做贡献,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听指挥、守纪律,保证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懂团结是大智慧。要紧紧把握时代要求,加强团结教育,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廉洁从政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做到事业同心、思想同步、目标同向、行动同频、工作同力,不断把和谐社会建设推向前进。

二、铸就了民主协商精神,凝结了党坚持和发展民主协商的宝贵经验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具有民主协商精神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主协商的历史丰碑,是主导和塑造西柏坡精神的灵魂。

西柏坡时期中央领导有着高度的民主协商作风。中央领导集体集思广益,集体领导,民主协商,使一些重大军事、政治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三大战役期间,每天晚上都要召开军事情况汇报会,几位书记一起查看地图,研究战报,各抒己见,共同商议,集体决策。中央还制定了专门的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党内文件规定:“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2]。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迅速胜利奠定了基础。党内浓厚的民主气氛同样体现在党中央与各战区的关系中。1948年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央书记处充分听取粟裕的意见,对南线作战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对之后进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党内上下级之间民主协商精神的生动范例[3]。中央非常重视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协商,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4]”在新政协筹备过程中,党中央就筹建新政协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征求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意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反复协商,党的民主协商精神得到生动的诠释。为使民主协商成为各级党组织自觉遵守的一项制度,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全党及各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实践中,党形成了一整套坚持民主协商的经验和做法,凝结成了党坚持民主、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始终不渝保持和维护民主协商政治局面的文化氛围。民主协商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特质的重要内容,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和宝贵经验。

历史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扬民主协商精神,以解决影响和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要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化,积极对党的内部事务的民主运作进行制度设计,相关事项均按具体规定执行,如党内选举制、民主集中制、监督制等,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用法律规范党内民主。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以推动党内民主。真实有效的民主必然要求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甚至带来腐败等问题,进而危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民主协商最后也难以实现。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铸就了民生为先精神,凝结了党发展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宝贵经验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党重视民生思想的时代体现。

土地是农民的民生之本。在西柏坡,党中央领导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总结贯彻《五四指示》实践经验基础上,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部彻底的、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土地纲领。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根基,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一座座城市被接管,工人的就业问题被提到了党的工作日程。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工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5]”保障群众生活是民生之要。中央认为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后要依靠工人,发展生产,要“尽可能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勿使之过低”。“例如当物质缺乏时,除保障军队生活外,第一就是保障工人生活,要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后方机关职员较高。”“疏忽对工人生活的保障,对工人生活漠不关心,那更是错误。”“共产党要为工人阶级生活的改善而斗争”[6]

在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实践中,党形成了一整套坚持民生为先的经验和做法,凝结成了党重视工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始终不渝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文化氛围。民生为先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特质的重要内容,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和宝贵经验。

历史启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民心工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要深化对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相连,与党的执政地位密切相关。把民生问题抓在手上,全方位的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挑战中,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指标中,有三分之一与民生问题相关。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我们要心无旁鹜,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铸就了“两个务必”精神,凝结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时期,是党的历史上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使命意识、风险意识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西柏坡,执政问题摆在全党面前。共产党人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能不能经受得住胜利和执政的考验?这关系到革命的成果能否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对这一历史重大课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全会还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个人名字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8]的决议。“两个务必”体现了党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成为党战胜困难,夺取胜利,迎接解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实践中,党形成了一整套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凝结成了党重视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风险意识,始终不渝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文化氛围。“两个务必”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特质的核心内容,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和宝贵经验。

历史启示:“两个务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作风保证。牢记“两个务必”,就是要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拼命精神,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道路和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新的伟大胜利,党内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和贪图享受思想。而与此同时,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不断呈现。“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自觉树立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折腾的理念,自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谦虚的态度认真研究党自身现状及肩负的任务、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深入探索未知领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谦虚的态度深入群众,学习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和探索的新经验,集中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避免因脱离实际而导致执政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以“两个务必”精神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在内的各种复杂关系,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牢记“两个务必”,既要坚持“两个务必”的成功经验,又要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新的办法;既要坚持思想教育,又要强化制度约束。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应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做到政治上清醒,思想上坚定,精神上振作,工作上勤奋,作风上艰苦,生活上廉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五、铸就了改革创新精神,凝结了党坚持改革、勇于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改革,敢于和善于开拓创新,敢于和善于取得胜利的较好时期之一。

在西柏坡,面对即将全国胜利的新形势,党以“两个善于”的信心,“两个敢于”的勇气和强化学习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政党制度、经济方针、外交方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论和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毅然选择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二是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崭新国家制度。毛泽东在19489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之后,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三是创建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从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到1949年春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和支持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四是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开拓创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在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实践中,党形成了一整套坚持改革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凝结成了党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氛围。改革创新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特质的重要内容,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和宝贵经验。

历史启示:改革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西柏坡创新精神指导实践的作用。要加强理论武装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军事等科学文化知识,并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与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才干的大学校,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及时发现人民群众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的新创造,吸取人民群众的新经验,加强理论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并积极转化为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以科学的态度、方法,深刻总结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鲜经验,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提高各级干部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总之,西柏坡时期是党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时期之一。党积累的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思想成果,对党执掌全国政权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践途径,给正在孕育之中的社会建设注入了丰富营养,弥足珍贵,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并大力弘扬,以期对今天我们加强执政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镜鉴。

作者:冉世民,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副处长。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52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页。

[3]《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1-422页。

[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8]《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9页。

 

国家一级博物馆
A A A A A
国家级旅游景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红色教育的课堂·思想锻炼的熔炉

Copyright 2018 - 2024 平山县正德文化培训中心 · 专注中国红色教育十五年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柏坡西路126-3 红色专线:18970600002 冀ICP备2023022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