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手机版

西柏坡手机站二维码

西柏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研究

分享到: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刘主任
手   机:18970600002
联系人:李主任
手   机:13731075897
QQ:258374936
Email:258374936@qq.com
网  址:www.xibaipo.org.cn

论西柏坡时期党对科学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6-30 02:05:20 阅读:38次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和面临如何科学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建设新中国的严峻任务摆在面前。在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以后,如何继续完成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这一革命的第二步任务,党在筹划新政权建设的过程中给予了科学回答,提出了如何进行新中国建设的思想,即科学建设思想,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即“两个善于”)应该说,由于历史环境所限,“两个善于”所表达的科学建设思想还仅仅是初步的,但却表明了党以科学建设和发展思想指导中国建设的姿态,这也是后来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直苦苦探索和追求的。而这种探索的理论成果和新时期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以“两个善于”为核心的科学建设和发展思想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概括

西柏坡时期党面临着由革命到建设的巨大历史性转变,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环境毫无建设经验的政党,所面临的考验是巨大而严峻的。党提出不仅要善于破坏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新世界的思想,表明了党对于建设好新中国的坚定信心,这也是党面对建设问题对几十年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生动表现。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国革命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曲折道路。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辛亥革命的流产,其先驱人物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国家、民族的真正出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理论准备不够,经验不足,还不“善于”领导革命,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致使革命屡受挫折。面对挫折,促使中国共产党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袖人物开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求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的领导革命胜利的道路,并在思想上形成“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科学论断,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探索的重要思想指针。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向全党进一步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任务,他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指出:所谓“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问题,把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同争取人民民主、建设革命根据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同时正确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尤其农民迫切的民主民生问题,使人民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抗战争胜利和未来命运的中流砥柱和主导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面对不断变化的革命战争形势,制定和调整党的战略策略,最终经过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打倒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为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根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充分说明,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靠西方的模式不行,靠马列主义的本本同样不行,惟一的出路只有一条: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按照国情、规律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一句话,就是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中国革命是如此,对待即将开始的国家建设问题,同样如此。无论革命或建设,积数十年经验,关键在“善于”二字上。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只能把革命引向歧途,将革命的成果葬送。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结晶,也是给予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历史启示。

二、“两个善于”是党领导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科学指针

“两个善于”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严重经济建设任务,在总结中国革命长期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党应有的坚定信念和科学精神提出的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要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崇高理想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紧密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两个善于”所体现的,是不论革命和建设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惟书,不惟上,按客观规律办事,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样一种科学态度,一个根本法则。

“两个善于”,比较起来,“善于建设新世界”是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曲折的系统工程。这是因为:第一,全国性建设事业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完全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第二,旧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极端薄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压榨,历年战争创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满目疮痍。在这样烂摊子之上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处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帝国主义的干预和封锁,使得新中国经济事业犹如雪上加霜。如何能够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经济事业,使之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第三,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尤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门新课题,有众多未知的领域,前进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出现挫折和失误。如何逾越一道道屏障,在经受失败和挫折后继续前进,无疑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本领的一个重要标志。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的“两个善于”的要求,正是建立在对新中国建设事业客观冷静的分析之上,对于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新中国每一个建设者,可谓震聋发聩,意味深远。

其一,“两个善于”要求全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对待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的思想路线和行为准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就是说,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消灭剥削制度,建设未来的新社会。这一思想同毛泽东在西柏坡所提出的“两个善于”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中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设新民主主义、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与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就更要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善于”二字上作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有的放矢,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完全地恰当地结合和统一”,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而造成失误。

其二,要善于学经济、学技术、学管理,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推进建设新中国的步伐。面临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犹如一张白纸等待我们去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要将其画的完美,就要懂得绘画的知识,掌握它的技能,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和技巧,要将无产阶级战士手中的钢枪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工具,就要学习新的经济建设知识、管理知识和一切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建设新世界”所必须和必备的。对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强调: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又强调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去克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毛泽东还借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不会办经济到学会办经济的经验,说明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而且能够建设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三,善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各种矛盾关系,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种矛盾和关系将不断涌现,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才能把事业稳步推向深入,否则将会使“建设新世界”的工程受到不应有的挫折,甚至严重损失。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经济建设任务,充分表现了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新中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工业和农业、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重工业和轻工业、军事工业,国营经济同个体私营、合作社经济,对内节制资本与对外统治贸易等等,这些理论阐述和正确客观的分析,成为新中国初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指针,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随着建设新世界步伐的加快,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将更多也更复杂,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正确驾驭矛盾的能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在协调稳定的环境下稳步、快速向前发展。

三、“两个善于”的科学思想是新科学发展理论的探索源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按照“两个善于”的精神,党带领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事业,经济建设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起飞,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为找出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毕竟在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偏差,以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失误,背离了“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实践证明,背离两个“善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讲究建设的艺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甚至倒退,使建设“新世界”的目标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才会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4)

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推动科学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理论,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发展不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注重质量效益、促进扩大就业、不断改善民生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发展,努力实现“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建设的主旨。

综上所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完全是沿着党在筹划新中国建设蓝图时所提出的“两个善于”的思想路径执着前行。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八大和十八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更加成熟,但主旨却是与西柏坡时期党提出的“两个善于”的思想要求相一致的,是其所指向的社会主义科学建设思想的集大成者。“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针,闪烁着“两个善于”所倡导的科学治国和科学发展的理性光辉,将是在新时期加速实现党在西柏坡时期所提出的“建设一个新世界”宏伟目标的重要指针。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2012WT27

作者:田苏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振国,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王潮,河北省档案局

注释: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6月版,第1439页。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6月第2版,第534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6月第2版,第707页。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234233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国家一级博物馆
A A A A A
国家级旅游景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红色教育的课堂·思想锻炼的熔炉

Copyright 2018 - 2024 平山县正德文化培训中心 · 专注中国红色教育十五年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柏坡西路126-3 红色专线:18970600002 冀ICP备2023022901号-1